学校首页 | 网站首页 | 相关法规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事项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年度报告 
 
 基本信息 
 招生考试 
 财务资产 
 人事师资 
 教学质量 
 学生管理 
 学风建设 
 学位学科 
 交流合作 
 其他 
 最新公开 
 
  教学质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公开事项>>教学质量>>正文
 
昆明学院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3-12-05 14:25  

 

 

 

 

 

 

 

2022-2023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3年11

 

 



目录

学校概况.......................................................................................................................... 4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4

(一)人才培养定位................................................................................................. 4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5

(三)在校生规模..................................................................................................... 5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6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7

(一)师资队伍........................................................................................................ 7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10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12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2

1.教学用房....................................................................................................... 12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13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13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4

(一)专业建设....................................................................................................... 14

(二)课程建设....................................................................................................... 14

(三)教材建设....................................................................................................... 15

(四)实践教学....................................................................................................... 15

(五)毕业论文....................................................................................................... 16

(六)创新创业教育................................................................................................ 16

(七)教学改革....................................................................................................... 16

1.推动教育理念到范式的变革,全面开启“四新”建设.................................... 17

2.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 17

3.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断增加........................................................................... 17

四、专业培养能力.......................................................................................................... 18

(一)落实立德树人机制......................................................................................... 18

1.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机制............................................................. 18

2.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18

3.积极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 18

(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19

1.组织编制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 19

2.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19

(三)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19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

五、质量保障体系.......................................................................................................... 20

(一)坚持“以本为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0

(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质量文化建设.................................................. 20

(三)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升.................................................. 21

(四)全面开展课程评价,以评促课程提质增效...................................................... 21

六、学生学习效果.......................................................................................................... 22

(一)学生综合素质................................................................................................ 22

1.学生学习成效................................................................................................ 22

2.学生综合素质................................................................................................ 22

(二)学生满意度................................................................................................... 23

1.学生指导和服务满意度调查情况分析............................................................. 23

2.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调查情况分析.................................................. 23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 24

1.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 24

2.毕业生就业分布............................................................................................ 25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5

七、特色发展................................................................................................................. 25

(一)深化产教融合,凸显应用特色....................................................................... 25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26

(三)教育教学改革见成效..................................................................................... 26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7

(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 27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27

(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方面.................................................................................. 27

 

 


 

学校概况

昆明学院地处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市经开区),是昆明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学校于2008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同年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入选云南省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被列为云南省首批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云南省应用型示范高校,并成为云南省应用型高校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初具实力的综合性应用型地方新办本科院校。

学校现有20个教学单位,67个本科专业,常年招生专业48-50个,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常年招生专业中,2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学前教育、物理学、酒店管理、汉语言文学、音乐学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专业数量在省内同类高校中领先。14个师范专业中,10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第二级认证,占比71.4%,学校参加和通过认证的师范专业数量名列全省第一。

现有教职工1508人,其中专任教师95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3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46.05%,其中:正高级职称118人,占比12.43%,副高级职称319人,占比33.61%;具有博士学位的333人,占比35.09%;全校教师中具有工程、行业背景,具备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的322人,占比33.82%。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岭学者等各级各类人才共131人。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1065人,2022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共14989人次,获奖学生达2162人次,新增国家级奖项150项,省级奖项1123项,学生专业技能显著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初次落实率在同类学校中排名靠前。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98.62%,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定位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修德、惟真、博识、笃行”的办学理念,践行“明德至善、知行利物”的校训,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云南省、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化学校治理、提升治理能力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进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昆明、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着力培养思想品德优、理论基础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现有本科专业67个,其中工学专业17个占25.37%、理学专业11个占16.42%、文学专业6个占8.96%、经济学专业2个占2.99%、管理学专业10个占14.93%、艺术学专业9个占13.43%、医学专业1个占1.49%、农学专业5个占7.46%、历史学专业1个占1.49%、教育学专业4个占5.97%、法学专业1个占1.49%

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分别为物理学、数学和语言文学,涵盖2个学科门类。省级一流学科4个,其中物理学位B类高原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生态学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跨境数字经济为省级立项建设一流学科。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2022-2023学年本科在校生21401人(含一年级6705人,二年级6220人,三年级4141人,四年级4194人,其他141人)。【注】此处数据统计不含新生。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1065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5.91%

 

         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20204

其中: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数

0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2

硕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632

非全日制

0

博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0

非全日制

0

留学生数

总数

78

其中:本科生数

74

硕士研究生数

4

博士研究生人数

0

授予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数(人)

0

普通预科生数

149

进修生数

0

成人脱产学生数

0

夜大(业余)学生数

7743

函授学生数

4644

网络学生数

0

自考学生数

0

中职在校生数(人)

0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14个,文科招生省份14个,按48个专业进行招生。2023年,计划招生5100人,实际录取考生5100人,录取率为100.00%,实际报到4977人,报到率为97.59%。招收本省学生4344人。

    目前有国外全日制本科在校生78人。

    2023年我校在云南省录取的文史类最高分为:588分,超一本分数线58分;理工类最高分为580分,超一本最低控制分数线95分,均为我校云南省级公费师范生。

一本批次,我校录取文史类最高分为:564分,最低分为:536分,平均分为:545.15分。最低分超一本最低控制分数线6分。理工类最高分为:540分,最低分为:486分,平均分为:506.65分。最低分超一本最低控制分数线1分。

二本批次(临床医学类)招生受到考生关注,所录取考生分数均高于一本分数线,最高分为:542分,最低分为:506分,平均分为:520.03分。最低分超一本最低控制分数线21分,超二本最低控制线101分。

二本普通文理批次,我校录取文史类最高分为:533分,最低分为:495分,平均分为:514.71分。最低分高于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30分。理工类(不包含医学类)最高分为:511分,最低分为:431分,平均分为:471.13分。最低分高于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26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52人,外聘教师370,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承担教学任务教师70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172人,校外教师(含学校外聘教师和直属附属医院承担教学任务教师)折算数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23:1

         按折合学生数24170.3计算,生师比为20.62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26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7.42%;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3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6.11%;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77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1.41%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详见表2

 

         2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折合教师总数

生师比

本学年

952

370

1172.0

20.62

上学年

937

362

1118.0

20.66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3

 

         3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952

/

370

/

职称

正高级

118

12.39

44

11.89

其中教授

105

11.03

23

6.22

副高级

321

33.72

138

37.30

其中副教授

289

30.36

6

1.62

中级

416

43.70

123

33.24

其中讲师

394

41.39

14

3.78

初级

35

3.68

32

8.65

其中助教

32

3.36

5

1.35

未评级

62

6.51

33

8.92

最高学位

博士

333

34.98

22

5.95

硕士

442

46.43

108

29.19

学士

155

16.28

206

55.68

无学位

22

2.31

34

9.19

年龄

35岁及以下

146

15.34

124

33.51

36-45

394

41.39

135

36.49

46-55

311

32.67

90

24.32

56岁及以上

101

10.61

21

5.68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2、图3、图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目前有省级高层次人才46人,其中2022年当选21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1人,其中2022年当选2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

         学校现建设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8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281,占总课程门数的56.18%;课程门次数为3797,占开课总门次的45.42%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21,占总课程门数的18.46%;课程门次数为933,占开课总门次的11.16%。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76,占总课程门数的16.49%;课程门次数为840,占开课总门次的10.05%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034,占总课程门数的45.35%;课程门次数为2957,占开课总门次的35.38%。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900,占总课程门数的39.47%;课程门次数为2595,占开课总门次的31.04%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128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141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90.78%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5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我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7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7人,占比为100.00%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85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58.22%。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335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61.02%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2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5168.9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543.79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495.25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138.53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69.15元,生均实习经费为245.12元。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7

         {{图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23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164.18m2,产权占地面积为161.98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67.43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416299.0m2,其中教室面积134763.0m2(含智慧教室面积2505.0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73917.0m2。拥有体育馆面积20902.0m2。拥有运动场面积101657.0m2

    按全日制在校生21065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77.94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32.01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9.76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8.26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99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4.83m2/生)。详见表4

      

 

 

 

4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641802.00

77.94

建筑面积

674297.35

32.01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416299.0

19.76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173917.0

8.26

体育馆面积

20902.0

0.99

运动场面积

101657.0

4.83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70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3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169.46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6.22%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3601台(套),合计总值2.746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351台(套),总值10971.19万元,按本科在校生20204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3590.67元。

    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1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3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40093.0m2,阅览室座位数4925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44.78万册,当年新增75492册,生均纸质图书101.27;拥有电子图书117万册;拥有电子期刊1.87万册,学位论文641.65万册,音视频12686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4.75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90.96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107.03万篇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2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学前教育、物理学、酒店管理、汉语言文学、音乐学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本科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规划要求,学校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结合近三轮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全力推进“增BD、稳C提质”工程。制定《昆明学院本科专业“增BD”建设方案》,采用“一专业一方案”的建设思路开展专业建设。酒店管理、特殊教育、智能制造工程(云南省新兴专业)3个专业获批云南省B类专业(国内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制定《昆明学院D类专业提质晋级方案》,力争2023年全部专业达到C类专业水平。其他C类专业做到稳中有升,力争C-专业达到CC+水平,C专业达到C+水平。

(二)课程建设

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以点带面,提升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力争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我校已建设MOOC课程100门,SPOC课程8门。同时积极探索实施科教融合协同授课,科研团队、企业专家与课程教学团队深度融合,加大校企课程共建力度,本学年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课程154门。入选省级一流课程11门、立项建设60门校级一流课程和8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2178门、8248门次。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5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学年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课(%

30人及以下

本学年

6.45

0.65

29.47

上学年

2.57

0.00

32.51

31-60

本学年

54.04

1.96

63.77

上学年

50.68

3.80

59.95

61-90

本学年

14.36

8.50

5.68

上学年

16.22

7.59

5.18

90人以上

本学年

25.15

88.89

1.08

上学年

30.54

88.61

2.36

        

(三)教材建设

根据《昆明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坚持“凡选必审、质量第一、适宜教学、公平公正”的原则选用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专业课程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100%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专业基础课优先选用国家或省级规划教材、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等。其他课程原则上要求选用近三年内出版的、列入国家教材征订目录的新教材。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文件精神,以优秀教材建设促进课程和专业建设,使优秀教材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2022年,共出版教材15种(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

(四)实践教学

根据《昆明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对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性管理,形成了以校内实验室为主、以校外实训基地为辅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了技术与资源保障。

制定《昆明学院实验教学质量标准》,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的按质按量开展,并引入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标准,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820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255门。学校现有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0个,形成公共基础型、学科基础型、专业型等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平台。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58人,具有高级职称19人,所占比例为32.7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5人,所占比例为43.1%

使用“校友邦”实习管理平台,对实习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科学评价学生实习实践情况。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建强实习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现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565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10067人次。

(五)毕业论文

运用“格子达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中期检查、指导、评阅、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选题论证、指导教师资格审核等制度,加强过程督导,严格质量标准和检测学术不端。本学年共开设了5922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校共有702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50.57%,学校还聘请了204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6.54人。

(六)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有开设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牵头单位为招生就业处。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30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5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188人。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1个。

    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3个(其中创新32个,创业1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4个(其中创新61个,创业3个)。

组织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全校共848个项目参加,累计参赛学生达5056人次。组织参加第九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37个项目代表学校参赛,共获省级金奖13项、银奖5项、铜奖19项,最佳创意奖1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其中有8个项目冲进国赛,奖项数、金奖数和进国赛项目数均为上届200%,再创学校历史最好成绩。组织参加云南省“学创杯”创业综合模拟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中1项获国家级一等奖,创学校历年最好成绩。

(七)教学改革

强化应用特色,引导各学院、各专业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施“昆明学院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学行动计划(20222024年)”。

1.推动教育理念到范式的变革,全面开启“四新”建设

以《昆明学院关于加强“四新”建设的意见》为指导,结合区域产业需求,与市委宣传部、自贸区、高新区、晋宁区、昆船集团、闻泰科技等签订校政企合作协议,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7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成功申报新农科专业——智慧农业,智能制造工程获批省级新兴专业,申报新文科专业——数字人文,激活学院办学主体的内生活力,推动新融合、实践新发展。

2.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

强化专业建设对标提质,构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互动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创新,提升专业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强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行业产业属性。

3.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断增加

获得教学成果奖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8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立项建设;获批云南省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6门、教学改革项目2项、劳动教育优秀案例1项;完成2022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遴选28项校级优秀成果,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评选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8项。

 

2022年我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项目类型

国家级(教育部)项目数

省部级项目数

总数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7

0

27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0

1

1

线下一流课程

0

5

5

教学成果奖

 

7

7

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8

8

教学改革项目

 

2

2

劳动教育优秀案例

 

1

1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落实立德树人机制

1.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机制

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落实校院两级党委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全面统筹学校各类育人资源,严格执行《昆明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昆明学院师德违规查处通报制度》《昆明学院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

2.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首创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课程,实施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入脑入心入行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公共必修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3.积极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逐步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群建设。保证思政课开齐课程、开足学时、配齐师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落实《昆明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昆明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以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重要抓手,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全面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现已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教改项目3项、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3人,化学化工教师团队获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教改项目课程思政专项2项,立项建设8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遴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1.组织编制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以本为本”,坚持“四个回归”,立足学校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聚集专业建设内涵,出台《昆明学院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意见》,落实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标准等标准,组织完成了“能力产出”型为主要目标、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要素的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完善与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以产出为导向,强化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现课程体系的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产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反向设计,按需设课,多元评价,持续改进。

(三)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学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本科教学保障机制。一是加大经费和设施设备投入。学校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电子图书总数、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实验室面积、本科专项教学经费、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等指标与去年相比均呈现增长趋势。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加大内培教师力度,鼓励支持在职教师读博,本学年新增在读博士6人,累计在读博士46人;积极支持教师进修访学,共选派10名教师到省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教学比赛,9名教师(团队)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南赛区比赛暨第六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举办了昆明学院第八届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共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2名。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制定并落实《昆明学院晚自习管理办法(试行)》,完善《昆明学院“考研促学”行动实施方案》,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积极支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2022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共14989人次,参与学生人次比上一年增加3754;获奖学生达2162人次,比上一年增加772人次;新增国家级奖项150项,省级奖项1123项,累计获奖数比上一年增加484项,学生专业技能显著提高。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坚持“以本为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四个回归”,坚持“以本为本”,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云南省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以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为起点,制定《昆明学院“2022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实施方案》《昆明学院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学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突破口,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一流应用型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协同育人体系、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使专业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应用型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凸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质量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围绕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的宗旨,学校不断完善校院二级质保联动机制,强化二级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利用“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对教学各要素进行分析,为教育教学预判与决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评估等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完善课堂教学监控、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专项评估等各项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从传统的评教转向评学,从教学目标转向学习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收获及课程的考核评价聚焦产出导向,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加大过程化考核评价权重,建立健全过程化考核评价的要素与标准,形成可评价可量化的评价体系。通过“监控—评价—反馈—改进”闭环的形成,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通过优质课程的激励与再建设、中等水平课程的持续改进、较差课程的预警淘汰等工作开展,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文化,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本科教学工作质量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三)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升

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把“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始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对标师范认证标准,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为地方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打下坚实基础,培养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师范生。14个师范专业中,10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第二级认证,占比71.4%;思想政治教育、英语、生物科学3个专业完成第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工作,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申请已获通过。学校参加和通过认证的师范专业数量名列全省第一。

落实增BD计划,专业综合评价结果持续提升。以经济社会需要、学校优势特色、利于学生成才为原则,扎实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工作,推动增BD计划。在云南省第五轮专业综合评价中,参评专业50个,其中国内平均水平(C类)专业44个,占比88%;其他(D类)专业6个(含新专业3个),占比12%。教育教学理念及专业建设水平,有较大提升。

(四)全面开展课程评价,以评促课程提质增效

将本科课程评价作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性工作,围绕专业综合评价、师范专业认证、“增BD”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等教学核心工作,完成了208门课程的等级评价,8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评价。截至目前先后聘请省内外专家共994人次,共完成874人次授课教师参与的573门课程评价,全校各专业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评价覆盖率达95%以上,为学校课程质量提升及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综合素质

修订《昆明学院学生“五育”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定期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个方面的内容,测评成绩由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成绩、净加减分三部分组成。测评结果将作为学生参加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学校学年奖学金等各类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1.学生学习成效

2023届毕业生毕业率为100%,学位授予率为100%,就业去向落实率为85.03%2022-2023学年,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不断提高,四级累计通过率为43.18%,六级累计通过率为11.02%。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为1774人,录取346人,报考率、升学率较上一届均有所提高。

2.学生综合素质

大力推进美育建设,全校建有文化体育类社团56个,参与社团活动学生人次为32002人次。团委、教务处、音乐舞蹈学院联合开设《合唱表演艺术》等6门艺术类特色公共选修课,参加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等一系列全省性艺术展演活动。体育建设成果显著,2023届毕业生汪生艳在杭州亚运会攀岩女子速度接力赛中勇夺金牌,学校组织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弘扬体育精神。持续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常态化开展重大赛会、扶贫助困、敬老助残、爱心支教、教育帮扶等多类别志愿服务项目,组建110支社会实践团队分赴全国各省20多个州市、县区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区报到等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被评为云南省2023年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学生社团情况

社团类别

思想政治类

学术科技类

文化体育类

志愿公益类

创新创业类

总数

社团个数

5

10

30

7

2

56

参与人数

2175

3976

18027

5585

1057

32002

 

(二)学生满意度

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大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023年学校组织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发放问卷20921人,收回有效问卷14929份,回收率达71.4%

1.学生指导和服务满意度调查情况分析

在对学校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中,调查项目共涉及学校整体管理情况、目前我校学风总体情况等13项内容。经统计,学生对学校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综合满意度为95.95%,其中思想品德教育(98.90%)、心理健康教育(98.57%)、学生对“党团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98.31%)三项调查的满意度居前三,具体调查统计情况详见表8

 

昆明学院学生对学校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统计表

测评项目

满意度

测评项目

满意度

学校整体管理情况

96.80%

心理健康教育

98.57%

目前我校学风总体情况

97.37%

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

91.37%

辅导员工作情况

95.76%

宿舍住宿环境

87.64%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95.68%

大学生社会实践

96.74%

党团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

98.31%

后勤服务工作

94.93%

校园文化活动

96.93%

学校周边治安环境

98.31%

思想品德教育

(法制、安全教育)

98.90%

 

 

2.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调查情况分析

在对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共涉及专业、综合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18项内容,经统计,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综合满意度为96.70%,其中学生对“道德品质”(99.50%)、“责任意识”(99.44%)、“政治素质”(99.19%)三项调查的满意度分别居前三,具体调查统计情况详见表9

昆明学院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统计

项目

满意度

项目

满意度

专业

97.28%

人际交往能力

97.08%

综合素质

98.00%

分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98.83%

政治素质

99.19%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98.67%

道德品质

99.50%

自主学习能力

95.87%

责任意识

99.44%

身体素质

96.68%

心理素质

98.33%

艺术知识水平

94.68%

适应能力

98.96%

外语水平

80.84%

自我管理能力

96.03%

整体学习状态

95.03%

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98.90%

发展潜力

97.25%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校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全国、全省2023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调度会议精神,始终把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列为学校党委行政重要工作内容,全校上下同心协力,顶住压力,攻坚克难,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1.毕业生去向落实率

学校毕业生具有“扎实、务实、朴实、踏实”的“四实”品质而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为了提升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精准化水平,学校从“学生”和“用人单位”视角综合评价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全面的了解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竞争优劣势。截至2023831日,6073名本科毕业生,落实毕业去向5164人,落实率为85.03%,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共3577人,占58.90%。升学347人,占5.71%

2.毕业生就业分布

截至2023831日,2023届我校本科毕业生总人数6073人,其中4071的毕业生选择省内就业,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升学、协议或合同就业、自主创业共为69.55%,其他形式为14.02%;就业行业、职业、单位占比排前的分别是:“教育”18.4%、“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5.5%、“其他企业”52.4%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学校建立对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机制,针对毕业生开展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用人单位普遍反映,2022届毕业生整体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表现优异,在理论水平、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掌握等专业素质方面基础扎实、运用灵活,在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上显示出较高的水平,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

七、特色发展

(一)深化产教融合,凸显应用特色

一是多渠道、全方位加强与校政、校校、校企间合作,通过共同完善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和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和教师挂职锻炼基地、建设研发平台等,逐步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二是聚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探索构建基于OBE理念的实习实训评价体系。三是根据学校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锚定云南省“3815”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昆明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多元办学体制。2021年开始,学校主动对接云南省旅游文化万亿级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现代物流、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建设现代旅游餐饮、大数据应用、自贸学院、现代设计创新、智能制造等5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其中,现代旅游餐饮产业学院获批云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并申报第二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大数据应用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学校坚持探索实践办学双主体、 学生双身份、育人双导师、课程双体系、评价双证 书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校---企四方联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协同的育人模式。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紧密结合应用型高校建设,制定实施《昆明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中共昆明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昆明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10余个,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始终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常态化长效化管理体系,全面实施高层次人才激励计划,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荣誉体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1名教师荣获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最美教师称号,1名辅导员获评为“云南省最美高校辅导员”,1名教师苏怡获评为“云南省最美高校班主任”,1个学院荣获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现有云南省云岭教学名师、高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人才48人次,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18人;昆明市“春城计划”人才22人次,昆明市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7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8个。学校目前有各级各类人才共131人。

(三)教育教学改革见成效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本科人才培养水平,凝练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彰显人才培养质量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参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8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立项建设;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1项、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项。此外,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教师教育专项课题17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3项。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成果转化的重大成果,为学校更名大学、建设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

存在问题:一是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对一流专业建设支撑不足;二是应用型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凸显。一些具有潜力的应用型专业尚未形成优势专业、品牌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

改进措施:一是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和课程设置等,重点建设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同时加强优质资源平台建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建设。二是继续落实《昆明学院本科专业“增BD”建设方案》,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用一流本科专业引领支撑学校高水平本科教育,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存在问题:一是高层次人才结构不优,各学科人才分布不均衡;二是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缺乏高端领军人才和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双师双能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不足。

改进措施:一是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数量,特别是引进或培养高层次教学科研团队。二是建立健全完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通过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对标学校开展虚拟教研活动、外派教师到基层实践锻炼等方式,使“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

(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方面

存在问题:一是课程评价结果运用不够充分。目前学校已开展了课程等级评价、校级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认定等工作,但对于结果的运用还不够充分。二是质量保障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未能形成覆盖教学全流程的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和数据辅助决策与预警机制。

改进措施:一是建立健全课程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创新优质课程、优秀老师的激励办法,在全校范围内立标杆、树典型。二是以审核评估为导向,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出台《昆明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实施办法》,并依托“昆明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强化过程化管理,完善质量标准,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通过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形成“监控-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把三全育人机制落实到“教、学、管”各环节,逐渐建立并形成学校特色的质量文化。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昆明学院校长办公室     Email:xxgk@kmu.edu.cn     技术支持与维护:昆明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ICP备案号:滇ICP备15002642号-1 云教ICP备1105008号 公安备案号53019102000011

地址:云南省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浦新路2号 | 邮政编码:650214 | 联系电话:0871-5098282
© 2009-2011 昆明学院 版权所有 Health ICP备案号:滇ICP备05001245号